在战争与冲突中,人性的偏狭往往被凸显出来。每次当以色列士兵或人员伤亡消息传来时,以色列国内民众要求政府采取强烈报复措施的呼声就会高涨。而每一次报复打击总会引发更多的暴力示威和抗争,怨怨相报难休止。当国际社会抨击以军用橡皮子弹甚至实弹射杀巴勒斯坦青年儿童时,以色列人则大声反问:他们为什么要把年幼无知的孩子送到冲突第一线?要知道像冰雹般飞来的石块足以把人打死!有一位以色列朋友经常打电话给我,义愤填膺地讲述巴方媒体如何煽动群众的反以情绪。
以色列人在建国半个多世纪里,打了5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,遭遇了难以计数的小冲突,饱受战争之苦,对和平望眼欲穿。但他们的逻辑是:我们想要和平,但不想放弃所占领的土地。以巴和谈的实质是以色列根据奥斯陆协议所规定的“以土地换和平”原则,把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占领的土地归还给巴方,以此换取安全保障。但不少以色列人对巴方没有信任感,认为巴方所称的peace(和平)是piece(一片),是想一点一点蚕食他们的土地。很多人甚至据“理”力争:他们阿拉伯人有那么多土地,有那么多国家可以去,而我们犹太人就这么一点容身之地!
一位在以色列电台工作的老人满面愁容地说:“以色列人不懂得与人沟通与交流,很多时候只会动武。我们很多人私下里能跟阿拉伯人交朋友,但不知道如何公开与他们沟通。而我们内部也吵得不可开交。我们不懂得相互尊敬,没有耐心。如果要想和阿拉伯人实现和平,我们首先要在内部实现和平。”我有一位朋友生活在约旦河西岸的一个定居点。巴以冲突加剧后,以政府给他们配备了枪支自卫,从小没有见过几次枪的我看到他腰里的手枪面露惊恐状,而这位在南黎巴嫩和埃及西奈半岛征战过的老兵却只是淡然一笑。他对拉宾夫人的逝世感到非常伤心,我有些不解:“按照拉宾开创的和谈道路,你们定居者是要从巴勒斯坦土地上撤出来的!”朋友道:“我敬重拉宾夫人的人格,再说我也渴望实现和平,只是目前形势下怎么进行和谈,你给我们出个主意!”
其实,很多以色列家庭都有过丧失亲人的痛苦,几乎每个人的内心也都有一处伤疤。有时,我觉得以色列这个小国就像一个孩子——没有得到过很多爱因而也不知道如何给予爱,饱经灾难又不断给别人制造灾难,勤奋聪明、不屈不挠、但又可恨可怜。
(《环球》2001年第2期)